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陕西省絮用纤维制品监管喜见成效

    □ 何 冰 本报记者 王 梅  

    陕西省纤检局胡省局长(右三)布署安排絮用纤维制品执法打假工作  

    “要破解顽疾,需要我们监管部门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标本兼治,促使絮用纤维制品行业实现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陕西省纤维检验局(以下简称省纤检局)局长胡省告诉记者。  

    省纤检局经过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截止2013年已有27家企业在行业中脱颖而出,走上了拥有自主品牌、实现规模化生产的轨道。2013年对这27家企业的原料、半成品、成品产品质量随机抽查显示,合格率达到98%。这已是连续6年随机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其中部分产品以科技含量高的美誉实现了全国性销售。曾经的区域性集中造假销声匿迹。  

         

    陕西省纤检局连续多年开展“阳光纤检三进”宣传活动,即进工地、进幼儿园、进高校,向学生、家长及农民工们宣传絮用纤维制品知识,免费为他们进行检测服务。图为今年纤检工作人员在长安大学向学生家长们现场传授辨别絮用纤维制品知识。  

    探寻其中的原因,陕西一沣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爱萍这样告诉记者,“省纤检局与教育部门联合,实施考核进校园工程,帮助企业走向了正规化生产,奠定了陕西絮用纤维制品行业由规范、提升,走向品牌化发展的良好基础。”  

    当然,陕西省纤检局采用的“部门联合、考核提升、重拳打击、广泛宣传”的监管模式,不仅让企业津津乐道,更重要的是促使陕西絮用纤维制品行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产品质量实现了整体提升,产业发展步入了以质量和效益为支撑的良性发展轨道。  

    部门联合 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省纤检局与教育部门联合,促进絮用纤维制品质量整体提升,依法重拳出击,规范产品质量与效益良性发展。  

    当时,各高校均采用公寓化管理,自主采购絮用纤维制品。但是学校既不具备甄别絮棉制品好坏的专业知识,也没有床上用品的检验能力,致使大量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的棉被、棉褥和床单等制品流入高校。纤检部门每到9月学校开学时,都会接到学生对有关伪劣絮用纤维制品和学校周边的村子作坊、商店向学生售卖劣质絮用纤维制品的大量投诉。  

    如何能有效遏制劣质絮用纤维制品的蔓延?省纤检局经过认真研究,想到了与教育部门联合,从规范入手,齐抓共管高校公寓床上用品的想法,这一想法与省教育厅沟通,迅速形成统一思路。  

    截至2013年,陕西省质监局与省教育厅已连续5年共同下发《关于做好高校床上用品质量监督管理的通知》,首先,建立了絮用纤维制品企业进入高校的入围制度,要求入围企业首先必须拥有必要的生产设备、场地、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其次卫生条件、产品质量必须达标,生产的产品要符合GB18383《絮用纤维制品通用技术要求》。第三必须是在省纤检局历次抽查中,产品质量合格,且被高校公寓管理委员会审定合格后才有资格进入高校。  

    入围的门槛限制了那些生产劣质絮用纤维制品生产厂商、作坊,从根源上杜绝了劣质产品的销售渠道,也为规范生产的企业入围高校公寓床上用品提供了行业规范。  

    考核提升 促使企业不断实现质量改进  

    “能够入围,当然就是产品质量的标志。”作为首批成功入围的企业,陕西一沣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爱萍告诉记者,当时为了能够入围,企业加大了投入,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改造和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开始了稳步提高。  

    入围企业如何能保证产品质量?考核,是必须的。从企业的生产能力、原料进货、生产过程、生产工艺、卫生、内在质量、外观质量等环节省纤检局都会进行全程质量监督;另外生产的产品是否达到省质监局发布的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T477-2009《学生公寓床上用品》的要求,是否能达到宣贯中的要求,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缺斤少两,是否将非入围企业生产的床上用品供给学校,企图蒙混过关,也是省纤检局考核的项目。  

    严格的考核,使承受不了这样压力的一些小企业退场了。毕竟每年都要面对这样考核,不是谁都能坚持下去的。  

    但坚持下来的,大多都获得了成功。例如1998年成立的陕西一沣实业有限公司,就从入围之前几台缝纫机和十几万块钱的小作坊,几年工夫就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3600万,进口设备120余台(套)的现代化企业。现在,梁爱萍已经将企业定位为生态絮用纤维制品企业,斥巨资建成生态纺织馆向人们展示,近年来开发的从校服、工装纤维絮片、絮用纤维制品到婴幼儿用品等十多个品种的生态棉制品。  

    入围考核制度,培育了一大批有资质的优秀生产企业同时也净化了高校床上用品的市场。  

    重拳打击 有效净化市场环境  

    有效的管理,阻止了劣质絮用纤维制品进入校园内。但面对高校这个市场的巨大诱惑,自然有人会铤而走险。他们用一台踏花机,将捡来的废旧纱布、破布、工厂的下脚料为原料,在城乡接合部找一间小房子肆意生产的“黑心棉”,在校外开始销售。  

    “打击黑心棉最难的,就是调查取证。”稽查人员薛胜利对记者说,由于小作坊都在远离市区的乡村里,等稽查人员得到信息赶到的时候,就剩一间空屋子,人早就跑得没影了。  

    其实,执法人员除了要取证之外,面临更多的是自身的安全,有时他们要被制假、售假者围攻,有时需要半夜三更蹲守,且一蹲就是好多天,有时也要在大冬天冒着寒风,站在车顶上侦查,每天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脊梁,捍卫着人们的健康。  

    重拳出击!近3年来,省纤检局出动执法人员3860人次,奔赴全省各地排查、抽查。先后对366家销售企业、260余所大专院校及其周边商店、临时摊点、42家医院、153所幼儿园、85家宾馆进行排查、抽查。排除风险隐患69家,立案查处案件8起,检查产品数量168839床,查处问题的棉被、棉褥5660床,没收销毁不合格床单被褥等制品11320套,重点检查了校园周边180多家企业、商店和临时摊点的商贩,检查有问题被褥3560床,没收销毁不合格床单1320余套,当场没收“黑心棉”被褥2100床。省纤检局有效地打击了生产“黑心棉”的企业的嚣张气焰,使劣质絮用纤维制品无所遁形。  

    但是如何让人们认识到“黑心棉”的危害、主动拒绝使用劣质絮用纤维制品?省纤检局连续多年开展“阳光纤检三进”宣传活动,派出数千人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内数百所高校、幼儿园和工地向学生、家长及农民工们宣传絮用纤维制品使用及辨别知识,帮助他们提高絮用纤维制品健康使用的知识水平。  

    着力宣传 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经过漂白处理的黑心棉对人体危害极大……”这是纤检局检验所的专业人员,正在为西安周边工地务工人员讲解“黑心棉”危害的场景。  

    纤检工作人员在2013年近半年时间就走访了80多所学校、15家工地、41个幼儿园,向12000多名学生、1800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5000多名幼儿园员工和儿童家长以及小朋友进行了义务宣传“黑心棉”知识。  

    “之前不太懂,看到价钱很便宜也就买了。”在西安某工地打工的四川农民工小江说,“后来质监局一个月来几次,拿着图片做宣传,知道了危害。再没钱我都换新被子了,命要紧啊!”  

    省纤检局在大量走访的同时,还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传媒上专门开设“免费为您验棉被”栏目,向人们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棉花质量管理条例》、《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技术规定和相关知识。  

    随着省纤检局十余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大家认识到了“黑心棉”的危害,提高了远离“黑心棉”的健康意识,也让“黑心棉”产品无藏身之处,市场上的“黑心棉”制品也逐渐淡出了人们视线。  

    从部门联合规范,齐抓共管到对入围企业考核,促使絮用纤维制品企业的整体质量提升;从重拳出击,严厉打击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商、作坊,遏制“黑心棉”的蔓延,到广泛宣传,省纤检局这种监管模式,不但扫除了“黑心棉”这个屡禁不止“顽疾”,消除了监管絮用纤维制品企业的盲区,“黑心棉”在重拳监管之下也无藏身之处。